2007年12月16日 星期日

HK12-1 facebook的七件事--5~7部分

在睡前將已完成的功課先行上傳。話說今天超級的不順,在牽機車時,不小心被機車車檔給畫了過去,整個左腳大姆指就給掀翻了起來,到醫院處理,醫生說要將指甲的部分全部拔除,聽了差點沒給暈過去,忍痛之下就任由醫生擺佈了。說完了今天的慘痛教訓,以下是我翻譯的部分,翻不好的地方,請大家指教一下。

不利因素是什麼?

FACEBOOK核心的關係是公共的,即使它感覺像私人的討論會。此外,對於隠身於傳略之後的人們其行為就像其傳略所描述的,還是小有信心的。你所擁有的連結數量有時可被認為是個人聲望的一種量測,而想要有較酷的傳略及較大朋友團體的渴望,則吸引使用者貼上訊息或照片,這種另外的條件使他們仍可保有私密性,像是令人尷尬的照片或對於喝酒的吹嚧。雖然有一些學生知道及何時將私密性從公開內容中分離出來,但多數仍缺乏謹慎的表現他們自己及適當的上線。學生不僅僅可以發現因透過照片及對他們自己的評論而產生的困擾,誹謗的問題及使用者在進入遊戲時了解由別人所創建的內容或對其他人的評論之權利。網際網路的隠密性加劇了此種問題,甚至在一個網站改變或移除其網頁內容後仍可被使用。FACEBOOK沈癮故事也是個普遍現象。很多使用者說他們在創建了一個傳略後,他們每天都要花費數小時來更新他們的記錄、用分享的興趣來搜尋人們、讀其他人的傳略及觀看他們的照片──完全是FACEBOOK加入者行為的種類。然而,看似無限的網頁連結,造成一種永無止境的徘徊,看看誰認識誰,誰歡什麼,而這些是如何全部符合在一起,而在心中卻沒有特別的目標。

它將往那裡去?

學生將會繼續在一個朋友及大學同儕間經常變化的網路中,使用創造性的思考方式才使用FACEBOOK去收集和分享資訊,在網站嚴密的社會觀點下移動。對一些人來說,有能力發送短信到目標群體的用戶是FACEBOOK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校園團體的領導人,可以選擇一個資料點,像政治團體或業餘嗜好,並分享信息和資源給所有這些自我認同的使用者。如果這種做法日趨密切,學生不使用FACEBOOK就可能覺得有壓力而來參入,如此他們就能夠參加,並對他們感興趣的領域有所助益。

當社交網站變得更加主流,線上團體可能開始有類似於現有校園社區和受社會規範和如學術社區中固有協定的影響。當使用者表示網路連線變得更為複雜和有更廣泛的人口時,學生將開始使用社交網站,透過對他們來說較深智力且感興趣的話題,來和他人做更專業的接觸。連接師生和校友也可能為專業的發展和網路化提供新的機會。

教與學的涵義是什麼?

資訊素養-在網路時代中交涉的機會及其風險的能力對高等教育而言一個日益重要的觀念。FACEBOOK將在避免陷阱時如何用創造性和有效的方式來使用科技的選擇介紹給學生。即使是作為一個純粹的社會活動,FACEBOOK有潛力教導學生在網路世界中適當的公民身份。如同許多新興的網際網路應用,FACEBOOK還強調,透過簡單消費來創造內容的重要性。利用鼓勵學生製作令人注目的傳略,FACEBOOK允許學生表達他們自己、溝通和收集可強調他們自己的才能及經驗的傳略。

FACEBOOK打動了數以百萬計大學生的心弦,吸引他們進入一個網際網路世界裡,使他們花費無數的時間瀏覽傳略,結識新朋友,並探討人際關係。任何能夠吸引這麼多學生這麼多時間的科技,不僅帶來學生是如何看待世界的意涵,也為教育工作者了解社會網路內容提供了一個機會,學生發現這是多麼的令人注目,並把這些內容納入教與學中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螢幕擷取軟體WINK

這是一個自由軟體--螢幕擷取軟體WINK
其第1.X版本只有影像但無語音,
在改為2.X版本後,已可使用語音同步說明了,
請大家稍稍的看一下。

因為我不知如何使用EMBED方式,將此FLASH給放進BLOG中,只好先在XUITE中建好再做這個連結,請請大家多包涵
另一個網址

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HK10-1 Dr.Lui第二次訪談心得

首先謝謝教授及Dr.Lui又花了時間幫我們做第二次的訪談,我們幾個人提出了數個問題,竟勞煩劉教授花了近40分鐘來回答,天啊將近傳統的一節課時間耶!真佩服兩位教授的細心及不厭其煩的教學態度,我想我們真是太幸福了。至於聽後心得我歸納如下:
  1. 或許是小學生在自我管理及自主學習上,都還太欠缺能力,所以美國在小學生使用遠距教學的比例就很低;而中高年級(7~12年級)的學生已日漸成熟,且在學習上已可自我管理,因此使用者眾。
  2. 教學內容、方法多樣化--為了使遠距教學可以更加活潑、生動又不枯燥乏味,所以需隨時加入新的刺激,或不同的變化,此舉不僅可以使學生經常耳目一,又可隨時期待學習新的內容,隨時都有surprise.
  3. 重點是內在刺激產物,而不是外在的影響--這也是我一直在懷疑的,歐洲的車廠其造車藝術是如此的精進,但其一般的車子其內裝就不是那麼的受人注目,因其強調車子的整體設計及考量,實用是一大特色;反觀國內是世界電腦製造大國,我們每個學校或家庭幾乎都有很好的硬體設備或很新的軟體,但真正對其發揮功能的又有幾人呢?我覺得Dr.Lui說的很對,對人的培訓及提高教學技能,甚或教其可以自創一門課程,應是一個更重要且嚴肅的課題所在。
  4. 遠距教學不管對學生或老師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對學生而言,要有很高的素質及自我要求,才能在這樣學習中有所收獲;而老師則要做好課程管理外,還要隨時的更新或創新課程內容及其方法。
那底下也有一些較負面的看法:
  1. 科技不是100%的可靠,因此對所有的科技產物都要保持懷疑態度,或要有隨時可供替代的方針或備用軟體可用。(好像上週的上課一般)
  2. 多數的老師觀念上仍以傳統教學為其主要選擇,這不僅在中、小學如此,在大學好像也有此現象。
  3. 對於不同年齡或不同素質的學生組成教學,並沒有一種可完全滿足全部所有人的教學方法,只能儘可能的滿足多數人的需求,那對極少部分的學生而言,不僅不公平,而且這和一般的教學方法又有何差別?
  4. 教師要花更多的時間準備教材,且又要隨時的對內容做更新異動,對原本對時間就感到捉襟見肘的老師而言,實是一種雪上加霜的做法。
以上是我個人的些許看法,也請教授及同學一起共同的討論。

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這是一個測試用的google doc文件
google doc文件
dfgsgs
hss
zdffb
zdfbf
這是一個測試GOOGLE DOC功能的文章


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

HK9-1 遠距教與學之訪談心得

  我訪談了本校的一位輔導老師--蔡俊良,他本身是一位隨時在充實自己的教師,除了本職的學識外,蔡老師也涉足其他領域的學習,自己總是站在學習的前端,以做為學生的榜樣。蔡老師對於非傳統學習的經驗非常豐富--函授、廣播、電視教學、遠距非同步教學,同時自己也曾為空中大學的教師,對當時代的遠距教學除自己經歷外,同時也為歷史做了見證。總結一下蔡老師的訪談內容如下:
  1. 以往所謂的遠距教學既枯燥也很缺乏互動性,如果沒有學生的自我要求,可能在一段的時間荒廢後,就再也提不起勁來學習;或學習遇到瓶頸,在尋求支援或解答過程,需耗費諸多時間,而需被迫中斷學習。
  2. 以往的非傳統教學大概可以定位在半雙向的非同步教學吧!所謂的非同步是指學習者的學習和教學者的教學不一定是在同一時間,學習者可以用自認為有空閒的時間來進行學習;而半雙向是指這樣的學習雖可以產生教與學上的交互關聯,但因須有較大的時間間隔來聯絡彼此,因此雖看似雙向的學習,實際卻是單向的。
  3. 雖然科技的進步促成了現今的即時雙向遠距教學的實現,但之所以要用遠距,時乃因時間、空間上的限制所造成,只是遠距是藉由網路或其他設備使之串聯起來,而打破時空上的限制,成就了教與學的需求。
  4. 遠距教學非萬靈丹,對於一般的學識教學或許可以勝任,甚至可以有較廣的學習深度,但有時教學需藉由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來完成,這時遠距教學就較無能為力了。舉例而言,蔡老師在進行生命教育時,要同學矇著眼睛走動,在場的同學可以感受這位矇眼者的現場狀態,亦或是他的身體上的變化,而矇眼者也可藉由週遭的氣氛感受而有所領受環境的狀況;但一旦教學成為遠距後,彼此間的那種關係就再也無法建立起來,而這課程所要傳達的彼此感受目標也就無從達成了。套句NOKIA一直標榜的名言"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對這一現象的註解可真是傳神啊!
  以往的非傳統教學的優點是所需的設備簡單,且可隨意的遊走且進行學習,如函授、廣播等;科技發達後,電視視訊及電腦網路就無法享受這一優點,而須被迫在某一定點或室內來進行。當然這一切都可能因科技的神速進展而有所改變,那就是無線網路的普及,一旦這一“最後一哩”的限制打通了,那就可以真正實現隨時隨地進行教學的目標了。
  不過在最後我仍然要問個小問題:人為什麼要大量且快速的進行學習?它有沒有一個臨界點?又現今如果全世界突然沒有電了,那學習又會如何的變化?

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HK8-1 對Dr. Liu訪談的問題

  謝謝老師幫我們找到了一位也會中文的劉教授來講解休士頓大學的遠距教學發展近況,及其實施方式,讓我們對現今走在網路教學前端的大學發展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同時也知道了一些不為人知的缺點(或許是小小的障礙比較恰些)。那我針對有所不清楚的地方發問,請代轉劉教授,謝謝。
  1. 對FULL ONLINE 的教學模式而言,其上課比例只佔全校課程的10%,這是因為學校的限制亦或是課程本身讓教授也覺得只能部分適用?因我覺得如果那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應該會引起很多老師的興趣並廣為使用才是,但現在只有10%,是否萁中仍存在著許多的障礙?
  2. 如果一個班級中學生的組成是有多個年齡層次者,那在設計活潑課程時,需考量那些要素?才能使遠距教學的課程進行順利且又能符合每位學生的需求。
  看到HU在進行遠距教學時,會先對教師進行使用教學,並對教師進行培訓以確保未來的教學品質,直覺他們真的很用心在進行教育工作,而修這門課程,讓我也同時的了解別的國家的教育概況及實施方式,不也是另一收獲?

HK8-3 對遠距學習的一個議題

  遠距學習有著諸多的優缺點,雖然他都有一個提升學習效率以完成學習的目標,但我總覺得它少了一點點的感覺,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彈性、不受時空限制、可同步非同步的實施.....等,但JENNIE也提到了一些限制,如有問題時無法得到即時的協助,這樣有可能會中斷學習;少了和老師與同學之間的互動,所面對的卻是生硬的硬體,我想這是在從事遠距教學或學習時的另一層問題吧!
  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會不會又走回大家一起上課的老路?虛擬實境是一個可解決此問題的方式,想想大家可在不同的場所,共同的在一個學習環境中互動,再加上虛擬觸覺的幫助,就如同實際生活中的上課般,這樣的學習應比較不會枯燥乏味吧。

HK8-2 聽JENNIE遠距學習的感想

  好不容易能在這麼遙遠的地方,聽到國語發音的內容,這對我而言確實是容易多了,不過對老師而言就辛苦多了,在感恩節前夕先向老師說一聲謝謝。
  JENNIE的遠距學習經驗多達五種,就排列組合而言,她的學習方式幾可包含目前大部分的非面對面學習(其實我也想不出其他的方式了),對學生而言,愈是熟悉的學習方式愈是對他有利,在學習上的效率會是最好的。但像JENNIE的情況則透露了另一層的含意,我覺得是每個人都是可再被形塑另一種學習方式,不管外界的影響為何,原本的學習習慣已被迫改變,面對此種的不利因素,我們就需再不斷的改良學習方法,以維持學習的效率,因此在此種情況之下,就得要不斷的自我調整學習心態及方法,以期能達到目標為止。(真的是人有無限的可能嗎?)
  當然JENNIE的遠距學習在本質上和我的學習過程是差不多的,就是因老師遠在美國,且我的公假進修時間又有所限制,這兩種因素加起來,就造就了這一堂課的選讀。基本上我想在科技的進步中,人類會利用各種的方式來達到最理想的學習效率,而不斷的利用現有的工具應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吧!而更多元的學習方法,不僅可以符合更多的學習者的不同學習習慣或方法,也更加符合因材施教的精神;而就教師而言,不斷推陳出新的教學方式,對學生而言有時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果每次在學習時,都期待著老師如何將學習內容像變魔術般展現時,會不會更有說服力及維持甚至提高學習效率?(那這樣老師不就慘了,絞盡腦汁只會取悅學生?真是命苦的老師)
  當然學習者總是有百種的理由來延遲學習,除非他是基於自身的意願及考量,他才會以更少的時間去習得更多的學習內容。因此基本上,學習的本身就是需要學習者主動學習才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想想我們小時候總是找出各種的托詞,只為可以多玩一些而少在書桌前寫功課,這種情景在現在看來又有點那麼的熟悉了。
  除了要主動學習外,面對愈來多的學習內容,在學習心態上就又要再加上一點改變,就是善加利用大家只有的24小時了。有的人會在通勤時,在交通工具上K書;有的人會利用工具(如RSS)幫他注意外界的變化;有的人在走路時,也要進行語言的學習;有的人會想利用讀書會的心得交流,這樣只需花少許的時間,就可同時閱讀大量的好書...........等,這都透露了一個消息,就是---時間的大量不足,因此我們才需要對有限的時間去做管理的動作,這樣的生活不僅會較有規律,也會對學習有所助益。(但這樣的生活會不會太....緊繃了些?)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HW7 mypodcast

http://www.mypodcast.com/cached/dawbdfly_20071113_1105-125434-56569-2-25.mp3
這是我這次的飛行原理錄音,希望大家能多多指導,謝謝

要即時的錄音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有事前的準備外,還要有快速的反應,否則錄一次可能要花數倍的時間.現在才知道當主播的難為之處了.

這是經過老師的指導之後,重新將podcast 給 embed進blog

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統整HK5--WEB2.0在教育上之應用

能運用在教、學上的工具不勝枚舉,只要能到教學目的與目標的都可算是教學工具,有些工具或方法歷久不衰(如講述法),也有些是隨科技的進步運孕而生(如廣播教學),而今來到廿一世紀,電腦及網路設備已臻成熟完備,使得教學工具又有新的面貌出現,而這首推當紅炸子雞-WEB2.0之應用。
  在俊源文章中提到”新工具的普及,改變了人的習性,改變了人的認知能力,改變了結構,改變了社會....”確實,一個不便利又不普及的架構,再怎樣都引不起眾人的興趣,更不用說要去擴大推廣應用它了,而這我想起十一、二年前IBM有一款叫OS2的作業系統,其實它是一個比當實WIN3.1更好的作品,擁有真正多人多工的作業環境,但只因介面不夠親切,結果就落的慘敗收場,而其他系統DOS及UNIX也都是一樣。所以新的科技要先能普及才能為大家所用,也才能去推廣給更多的人去使用,如此循環下去才能形成風潮,甚至可達改變社會的目的。而這不也是教育的一個目標嗎?
  WEB2.0可提供協同合作及共同分享的機制明哲提到”Web2.0帶來的改變,其實是人、工具、社會互動的結果,人與人、工具與工具,可以營造出接近面對面溝通、面對面合作的互動結果,一來一往在彈指間完成。”。慶憲提到”而我們的確也看到了它在彙整、交換、修改和互動上,與傳統教學方法的大不同。”。聯聰提到”看到其他人對於教導子女的心得分享””提高學生在網路進行討論、發表的動機”。俊源則提到”它聚集集體智慧開創新局”。在在說明,集合大家的力量可使進步有更大的空間,也可創作更新的未來。
  WEB2.0可提供更彈性的教與學的空間及時間明哲他可以做為一個非同步遠距教學的平台”。俊源是偏遠地區學生突破不利因素的契機,偏遠地區基礎環境如能同步成長,這批兒童將可獲得與都會區競爭的機會”。以往的教學是老師與學生的面對面合作產物,但有了非同步之後,學習就變的更有彈性,掃除了教與學的一個時空不利因素之後,在教育上是不是會有更的發揮空間?
  WEB2.0可提供使用者為中心的教學平台明哲”Web2.0 是一種「互動性、主動性、可個人化」”。聯聰”讓教師們能夠很簡單的建立起自己的班級網頁”。在這個講求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年代,大家都喜歡有個人化的想法與主張,而WEB2.0則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機制,讓你只想看的或學的東西出現在你的眼前,不僅清爽多了,而且學起來又符合個人的興趣,自然不覺有壓力,而學習也會更有效率。
  而我就以下面幾點做為結論:
  1. 學生”為中心
  2. 利用RSS功能就可對學生的學習進度有所瞭解及掌握。
  3. WIKI功能。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HK5-5非同步教學的心得

時光匆匆二個禮拜就這麼過了,這兩週以來每天都習慣的要去打開READER,看看有沒有其他同學的新作品或回應,也要看看自己訂閱的網頁是否有所更新,想想過去兩三週的學習,真是熟練到不行。現在則是要寫寫這樣的一個教學歷程心得了。
我覺得任何的教學方法都是好的、有用的,但並不是都是最有效率及效益的。因此才會有多的教育學家投入研究發展的行列,期能對教育活動有更好的幫助。為了要使學習活動不致因學習者或教學者的時間、地點等的影響,而出現學習中斷的現象,因此出現了非同步教學--如多年前的SARS事件時所啟動的臨時教學活動(http://www.ettoday.com/2003/05/12/10974-1453406.htm)。
這次老師也要我們試試非同步教學,經過這兩週的學習,我的心得如下:
  1. 主動的精神--因為這樣的學習並沒有教師、同學在旁督促,因此需要自己安排學習的進度及規畫自己的學習時間,也就是說要很有定性才可勝任學習。
  2. 積極的態度--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困難或難解的問題,就需要自行去排除或主動的請求老師及同學的幫助。且要積極的去尋求各種資料,以完成學習。
  3. 完善的協同合作--這次的學習中,除了有個自的作業外,也有需要整合其他同學意見及心得者,所以這就考驗著我們彼此的默契及相互的協助合作。
  4. 7-11--不管是老師或同學,大家隨時有空上網就可進行學習,這樣的學習是不斷且隨時在進行的,好的方面是學習不中斷,消極的說是壓力有點大。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網路世界何其新奇

剛寫完一個作業,就在網路上隨意的搜一搜,突然發現了WIDGET這東東,看了看它一下,就試著給加到BLOG中了。
看這個地圖,以後外出或訪友,都可先借此地圖找一找,以免迷路。
看這個遊戲,好像暴露自己的年紀,這是曾經令我神魂顛倒的小玩意。如今又出現在我眼前,真不可思議。
想想,網路又會出現什麼使我們驚訝的事?它的極限又在那?

HK5-3 web2.0在教育上的角色及其應用

  WEB2.0和原先的WEB1.0最大的不同乃在”使用者為中心”,”強調彼此之互動”,及”樂於和他人分享
  由於教學基本上是以”學生”為中心,所以這符合WEB2.0的”使用者為中心”概念,學生可以依自己的能力及學習狀況作最佳的選擇,並自行訂定學習進度,由自己管理自己的時間,因此也可訓練學生的”主動”精神。再者學生對於老師的提問也須做出回應,但老師不用一一的去訪問個人網頁或部落格,而是利用RSS功能就可對學生的學習進度有所瞭解及掌握,而學生對於老師的回應,也因RSS功能而能得到其他同學的問題及其解決方式。當有問題而須別人協助或需討論時,可利用諸如WIKI的功能,大家不斷的進行修正或補充資料,最後就可得到解決的方式。如果自己有很特別的感受或消息或新知,也可用RSS功能,將之很快的予其人共同的分享。
  所以基本上我覺得WEB2.0用在教育上是很可行的,(其實我們現在的上課方式也真的很像,除了沒有自己的網站外),但我覺得最適合的可能要數”國中資源班”的教學了。
國中資源班係將一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集中起來進行補救教學,由於每個學生的程度及學習狀況、學習進度均不相同,而這些現象對WEB2.0功能來說,是可輕易達到的。
  至於評鑑的方式,可從進度多寡、回應速度、參與程度、對團體的貢獻等方式,配合學生自己的能力,做綜合的評鑑
  其實我搜尋了很多的資料,但對WEB2.0用在教育上應用實例都還很少,大抵上都還在基本的探討(如數位㈻習的現況與發展Web 2.0 的教學應用),我相信在未來的一~二年內,如果再用相同的字詞搜尋,應會有很大的不同。昨天到誠品走了一下,看到”數位時代”雜誌正在報導當紅炸子雞”FACEBOOK”,於是就買了來看看,看來這一年內這相關的字眼會不斷出現你我身旁。但另一個有關WEB2.0對企業的衝擊結果,則是出現了Enterprise2.0(企業2.0) 。看來這一改變正逐步的向世界產生更大的影響。

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

HK5-2-2 Wanna work together心得

從第二個WIKI簡單說,一直到第七個Google Doc 簡單說,看完後的心得其實都大同小異,大概有以下幾點想法:
  1. 強調協同合作,以產生1+1>2的加成效益。
  2. 利益共同分享的概念--獨樂樂,不若與眾樂樂。
  3. 抛棄個人少部分的權力,促使產生更大的創作空間。
不過不管如何的演化--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HK5-4 如何將 google reader 的文章在個人 blog 上分享


首先先謝謝老師每次都先替我們導讀及做範例。每次的上課真的都在一點一滴的有所收獲,就覺得上課真是件踏實的事。以下是我操作的過程:

1.先找到你有興趣的網站,且它本身有提供RSS的才行哦!





2.依前次的訂閱方式,將該網站給加入訂閱的行列。因我對模擬飛行有很大的興趣,所以選擇了這一個很大的相關網站,以後我就不用再一一點閱它了,真是一個更加方便的做法。









3.接著點按該標籤,並依個人需求再點按星號標記或分享項目。這時畫面的左上方就會出現星號標記項目和分享的項目可供使用。


4.如果要讓分享項目可同時出現在BLOG中的話,就要再稍稍加工一下。先點按分享的項目,再畫面右方會出現指示語,只要再點按它就可進入相關放置剪輯程序。


5.進入剪輯程序後,依序填入標題、選擇顏色、項目,最後再按自動執行加入BLOG的按鈕即可。或是你可剪下下方的HTML程式語自行加入有JAVASCRIPT的網頁中。
不過如果你是要直接執行的話,那你須先確定你的BLOG版面是先經過升級的動作,它才可自動的將此程式碼加入到你的BLOG中,請先確定此動作,像我就在這卡住,一直到頓悟了才完成這一作業。

6.在畫面的右方會出現將來在你BLOG上顯現的預覽圖,可先供你參考,或你也可再加以調整。










7.如果一切沒有問題,只要再按下新增迷你組件按鈕,該程式碼就會自動加入你的BLOG中了,怎樣又多學一招了吧!趕快到BLOG中去看看吧!

人家是在培養能力,而我們是在灌輸知識

在看完教育的目的及寫完心得後,想起了以前友人所轉寄來的信,我覺得很不錯,想貼出來與大家分享,有點長,但看來不費力,主要是很發人深醒。

我兒子正在讀高二,考了一道歷史題:
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公元哪一年死最遠打到哪
��
? "
第二問"兒子答不出來,我幫他查找資料,所以到現在我都記得,是打到現在的匈牙利附近。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不是這樣考的。它的題目是這樣的:

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當初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

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那麼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後來才知道那個東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歐洲猖獗的時候,誰曉得這個叫做鼠疫。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意大利弗羅倫斯的文藝復興。如果沒有文藝復興,西班牙、南歐就不會強大,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意大利不夠強大,盎格魯 撒克遜會提早200年強大,日耳曼會控制中歐,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

教師一看,說:「棒,分析得好。

但他們沒有分數,只有等級, A! 其實這種題目老師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總是同我們在歷史問題上產生糾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書。他們的教師給高中生布置了這樣一道題:

日本跟中國100年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日清戰爭(我們叫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我們叫做抗日戰爭),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地方?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個高中生是這樣分析

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臺灣回到中國以後,有一場激戰。
臺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臺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
我們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走基隆和高雄的右邊。
這樣,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
我們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
穿過馬六甲海峽,上中國南海,跨臺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海,這是石油生命線,中國政府如果把臺灣海峽封鎖起來,我們的貨輪一定要從那
過,
我們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馬上就會上場,那就打!
按照判斷,公元
2015年至 2020年之間,這場戰爭可能爆發。
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做對華抗戰的準備。

我看其他學生的判斷,也都是中國跟日本的磨擦,
會從東海開始,從臺灣海峽開始,
時間判斷是 2015年至 2020 年之間。

這種題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

撇開政治因素來看這道題,我們的歷史教育就很有問題

翻開我們的教科書,題目是這樣出的:

甲午戰爭是哪一年爆發的?簽訂的叫什麼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每個學生都努力做答案。

結果我們一天到晚研究什麼時候割讓遼東半島,
什麼時候丟了臺灣、澎湖、賠償二萬銀兩
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
1895
年簽訂馬關條約,背得滾瓜爛熟,都是一大堆枯燥無味的數字。
那又怎麼樣,反正都賠了嘛!銀兩都給了嘛!最主要的是將來可能會怎樣!

人家是在培養能力,而我們是在灌輸知識。

天啊!不能完全責怪孩子,應該反省的是我們大人。

HK5-2-1 What is WEB 2.0?

老實說,看完老師指定的這一篇脫口秀,我還是聽不懂是啥?真的請老師不要生氣,因我的英聽真的真的爛到底了,不過看了那麼多的名詞閃來閃去的,大概猜了一下,應該是很有料才對,我於是請出了古狗大神,再給它中文化一下,才稍稍看懂What is WEB 2.0
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這一篇文章,不僅說明了WEB2 .0的一些特性,同時也分析了WEB2 .0的應用及其市場廣度。http://www.web20.org.tw/wp/file_web20/chapter1.pdf
我總結一下我所了解的,也請其他同學能再幫我補充。
  1. 化被動為主動(RSS)--以往的網頁均需你不斷的去瀏覽,但RSS則可在網頁有更新時就主動通知你,不僅可省去重複瀏覽的時間,也可做到篩選的目的。
  2. 以客為尊(AJAX)--AJAX意指非同步JavaScript和XML,即使用者不僅可以相互交流資訊,也可自行選定界面(Flash base 或 HTML base)。
至於WEB2 .0對目前會或文化最大的改變在於
  1. 集體創作概念--以往的創作強調個人色彩風格,但現在則強調集體風格,只要你願意就可自由的加入,只要你願意也可自由的貢獻所長。
  2.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藉由大家的逐一修正及提供各種的資訊,將原本定義不清、邏輯不明的概念想法,予以辨明導清,如WIKI即是一例。

HK5-1教育的目的及教師的角色、學生的責任?

(http://www.wretch.cc/blog/ADEEPS&article_id=581340 ADEEPS的網路日誌)中我看到了以下有關教育的目的解說

西洋教育目的的演進:希臘時代(培養文雅的公民)->羅馬(實用)->中古時代(神)->文藝復興(培養文學修養)->17th (求知)->18th(順應自然)->19th(培養效忠的國民)->20th(培養民主精神、風格,自我實現、群體關係並重)

杜威:實驗主義(20th)->教育即生長、教育無目的、做中學、民主主義、教育是經驗的改造與重組、學校即社會……

培根:主張教育的目的在求知、知識即力量

而在中國大百科智慧藏中其解釋的教育目的如下:

教育目的是根據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狀況確定的。

沒錯我也認為教育要有其目的──當時代所賦予的責任及任務。每個時代所需面對的環境及組成均是迴異於以往的,每個新時代所帶來的未來需求,往往予人相當的迷枉及恐懼。試想在中世紀時的教徒對科學家所提出的諸多不同於聖經內容的恐慌;又如十九世紀的經濟革命──蒸氣機,對當時的工人而言,不諦是一記悶棍;而如今我們也碰到了這樣的情況,各種知識如潮水的大量湧來,大家都在問明天又會是什麼,這能預測的嗎?想想現在在執教的國中小教師,其所具備的教學能力又比二十年前差異多大?其所執教的內容又和未來有多大的關聯性?所以我認為的教育是有其目的的,亦即針對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化、政治…等等的需求及當時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而衍生出的綜合體。

那在此種情況下身為教師的又該如何回應?面對學生要學七項領域,又要培養學生具備基本能力: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欣賞表現與創新、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表達溝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文化學習與國際合作、規劃組織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索與研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上述的能力指標舖天蓋地的,要學都是一項大考驗了,更惶論是要教了,試想現在在教育崗位上的教師,有多少位是受過如此完整的養成教育的呢?所以教師面對這樣的壓力,除了要適應(換句話說就是心態轉換啦!)外,最好的作法是逐一的去再學習。就如同以前帶著小女學習鋼琴一樣,那老師對我說了一句話:“如果你們大人都不想跟著學習的話,那你又如何要求小孩子一定要學呢?”,所以我也被迫跟著學鋼琴,雖然到了今天我一樣只會一指神功,但想起那一段為了激勵小女繼續學習而和她爭鋼琴彈的情景,我相信因為我的帶頭學習,而更加的激發小女的競爭學習的欲望。同理可知,如果學校的老師也在同步的向前學習,相信學生也會很樂意的和老師一同學習了。

  國中以上的老師都是分科教學,這是肇因於以往的教學較單一專門化,國文老師只管國文,生物老師只教他的生物。但現在的環境變了,整個地球突然間融合成了一個大家庭,你所看所聞所聽到的,不再是單一族語或單一膚色的同族人了,取而代之的是五顏六色的各族群、各族語的環境,未來和你競爭的是真正來自天涯海角的另一陌生人,你不再享有單一視的權利了,你必須要有能力立即的透過觀察並加以對外界反應。因此文科教師得加強自然科學的學習,而自然科教師則須加上文科領域的熏陶,藉由透過不同領域的融合,擴大自己的視野;透過對其他族群的接觸,創造出自己的文化;透過與他人的交流,預見未來的走向

  那學生又要如何來面對他自己應有的責任?因為網路的學習十分的廣泛、快速、無時差、也無學習地點可言,真可謂隨時隨地的學習,因此主動積極大概是第一應具備的條件。因為網路資源十分豐富,但也非常的混亂,其中常夾雜著水準參差不齊的資訊,因此如何從中擷取並加以辨別真偽,是第二個條件。網路的學習範圍十分的廣,可能一下子要同時接觸很多學門的學習,因此如何選擇適用的學習工具,以加速學習,是為第三個條件。

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

HK4-3 關鍵趨勢

Academic review and faculty rewards are increasingly out of sync with new forms of scholarship. The trends toward digital expressions of scholarship and more interdisciplinary and collaborative work continue to move away from the standards of traditional peer-reviewed paper publication. New forms of peer review are emerging, but existing academic practices of specialization and long-honored notions of academic status are persistent barriers to the adoption of new approaches. Given the pace of change, the academy will grow more out of step with how scholarship is actually conducted until constraints imposed by traditional tenure and promotion processes are eased.

學者的批判和精神上的鼓舞增進了新的非同步學習風格。此一趨勢有助於學習和各學科間的數位化且協同工作讓原本閱讀紙本的傳統式學生流失。新的閱讀風格興起但僅發生於學者指定的教材且學者固執的見解阻礙接受新的研究方法。調整改變的速度會令學者隨著學識實際引領成長更多,而非如過去強加的終身學習,如此提昇的過程才會更容易。(舊的審查制度無法配合新的呈現方式)

學術的數位化確實對學術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興起了另一股的變革,這一變化同時也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諸如數位化電子期刊不僅提高了作者文章的被引用率,同時也作為各國援引評鑑各學術機構、大學研究力與學術影響的重要參考數據。(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7/01/08/152.aspx)。當然對於反應較慢的學者而言,這是一股無形的壓力,誠如黃興燦在其著作的建構數位化學習的教育環境一文中指出"科技發展改變了學習的環境、學習的目標以及學習的方法。無所不在的學習環境正在建構,新的學習模式不斷的出現。網路將這個世界串聯起來,也將網路上的學習社群串聯起來,這些都將衝擊我們目前的教育環境。"(http://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532313244671.doc) 。

所以我認為未來的學術發展應會更加的快速及全面化,但這也暴露出了另一隠優--評鑑制度的良寙,因不良的評鑑不僅無法使學術研究從事良性競爭並創造出更傑出的成果,反而易使學術研究淪為為研究而研究的環境,而無創新之意。而這在台灣也因教育部的某些措施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如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在在都說明評鑑如何的影響學術研究的發展及其限制。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定向運動C級裁判研習有感

上週五~日共有三天的時間,大專體總在台中東勢林場舉辦了一場定向運動C級裁判研習,由於我本身就很愛好在大自然中活動,就和同事一起報名參加。
週五一大早兩人就由台東驅車直奔台中,在路過彰化溪湖時也趁機找了一下模擬飛行同好--吃個有名的羊肉爐,在下午二點準時到達會場。這天的上課內容大抵上是在介紹定向運動的起源及目前發展狀況,一直到晚上九點才得回飯店休息。
週六這天的課程是最累人的了,早上除了講解定向運動上的地圖判讀外,也講解了如何運用指北針配合地圖來搜尋目標。說真的紙上談兵大家都會,一旦到了外頭的練習,可就手忙腳亂的忙成一團。而且還要一邊跑一邊核對地圖及現地地形地面,跑一趟下來,比跑10公里還要累。早上是積分式的定向解說及實際操作;下午是順點式的定向解說及實際操作;晚上則和下午一樣,只不過是拿手電筒在山裡跑來跑去的,別有另一番的感受。今天就在山上跑了三趟,晚上回到飯店和同事各喝了三瓶啤酒就倒頭大睡,但沒呼呼哦!
週日上午則是由我們自己分組設計路線及各工作職掌分配,因昨天跑的成績還不錯,被抓去當試跑員,又得再跑一趟,跑完差點當場口吐白沫。下午則是筆試及閉幕。回到台東已是10點了。
這三天的研習除了讓我認識一項新的運動外,也多加認識了一些輔大的運動系學生,這二天和他們在一起用餐,有一種回到年輕時的感覺,真好。

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科技關注--新學術和出版物形式的浮現

The New Scholarship and Emerging Forms of Publication. The nature and practice of scholarship is changing. New tools and new ways to create, critique, and publish are influencing new and old scholars alike. Although this area is farther out on the horizon, we are beginning to see what new publications might look like—and how new scholars might work.

學術的本質及其常規在改變中,新工具和新方法對新、舊學術而言,不管是創造、批評和發行都有相同程度的影響。雖然這個範嚋好像偏離本計畫,我們仍開始要來看看這新的出版物看起來像什麼,而新的學術又是如何運作的

我的看法
社會的變遷及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都會對當代的學術造成相當大的影響,進而造成一股新的學術發展。例如航海時代的發展,造成了殖民時代,人類的觸角終於有了進一步的沿伸;石油的大量使用,在即將枯竭前,終於引爆了新能源的爭議;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大量消費,引起了自然界可能反撲研究;而網路的盛行,自然也帶來了全面的討論及可能發展的研究。
 
參考資料:
  它對每個領域都提出了對問題的新看法、對問題詮釋的新角度、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進而建立了思考的新模式和新理論  http://www.sinica.edu.tw/~cdp/project/02/1_1.htm

  
Internet為資訊出版和利用產生變革的催化劑 http://public1.ntl.gov.tw/publish/suyan/39/text_05.html

  或者可以想像到學術界、政治界如何以有別於傳統的方式操作這個所謂「2.0新世紀公民精神」的介面。事情的連動關係比你我想像得複雜,如果有數位時代的新霸權形態產生,其威力和我們傳統所認知的差別甚大。 http://goya.bluecircus.net/archives/ideas/post_218.php

  電腦製成的訊息不是造成變革的來源,而是由網路營造了共享的(廣泛的、即時的)多元符號型式(文本、數字、影像、聲音、色彩)才是肇因。而對資訊及意念進 行分享與傳播正是學識活動的基礎(也就是用對談、合作、提報、教學、寫作方式進行資訊與意念的交換),進一步而言學識又是社會活動的根本,社會所需要的知 識,正是得自通過學術社群認可的研究成果。
http://commdb.nccu.edu.tw/tour/dibl/stephen.htm

關鍵挑戰--智慧財產權及著作權

While progress is being made, issu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pyright continue to affect how scholarly work is don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presents a number of challenges to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s universities amass more and more digital material, they need to find ways to protect existing copyright, safely share material, and address issues of digital ownership to meet their legal obligations and their own interests as holder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dditionally, while remixing content is a rising trend, it is unclear what is acceptable and what infringes on the rights of the original creator.
當發展持續時,智慧財產權及著作權法的頒佈,對學術工作持續的影響是確定的。智慧財產權法對高等教育而言,存在著許多的挑戰。當大學積蓄愈來愈多的數位產 品時,他們就需要去找出保護現有著作權的方法、確實地分享這些物品,並將數位所有權的爭議予以定位以迎合他們在法律上所受的約束,及他們自己對智慧財產權 中所有權者的偏見。另外,當內文被反覆混合有增加的傾向時,什麼是可接受的,及對原著作者權利的破壞又是如何,就變的非常不明確了。

我的看法
任何新物質、新事物的出現,都需要重新予以製定新的遊戲規則,讓大家有相同的規範方可順利的運作。如果要以舊的規範直接套用在新事物上,想必一定會出現很大的爭議。如腳踏車時代交通規則勢必大大的不同於現今的汽車時代,而可用於汽車的交通規則也太不同於水上或空中的交通規則。
而以往的智財權或著作權法,大抵上都是以個人為出發點,且也以實體物的認定為主,但進入網路時代,一切似乎全變了個樣,好像可解釋的通,又有時卻是全然的無法解釋。如以往的書籍創作,不是單一個作者,就是二至五人的合作產物,這樣子有明確的物品及作者,所以有所抵觸或違法時的處理是很明確的;但在網路時代,各個產物的出現,可能是數十人或數百人共同的智慧結晶所成,該如何來界定其中之權利義務?這就顯的舊法的左支右咄了,除非有一個明確的抾令規章,否則這類的糾紛一定會大量淹沒網路。
另一方面對於使用者而言,特別是學校內的老師及學生,由於這類人的工作或身分較特殊,一個是教導別人進入未來社會,另一個是要成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分子,他們所需要的材料自是取自現今社會的一切,但也因為這樣,對於舊法令的規範就十分容易的誤犯,因此有人就提出對於”公眾”事物的使用,應有更明確的規範及更大的使用彈性,而我個人也抱持相同的看法,畢竟所有的產物也是社會集體創作或營造的成果,不是嗎?

參考資料:
  法令的合理性是市民服從的基礎,WIPO著作權條約所引導的網路傳播著作權保護措施,將造成交易成本的提高,可能引起資訊著作壟斷的問題,讓公共領域壓縮,這一切都肇因於未從公眾的觀點出發所致。http://www.ettoday.com/2002/03/31/322-1283380.htm

許多討論都提到,有些律師也無法正確的說出"範圍",只是要大家盡量別有轉貼、分享,因為此舉很容易就會觸犯"公開傳輸"的問題。http://blog.pixnet.net/pinkyvivi/post/886824

著作權法§52之規定,任何人仍得為報導、評論、教學、研究或其他正當目的之必要,在合理範圍內引用公開發表之著作,並未排除補習班教師為授課必要而引用他人著作之情形 http://www.jcjh.hcc.edu.tw/s3/info/info2/analysis.pdf

遠距教學所利用的教材太多、衍生著作的再授權、共同著作的授權、數位化行為與教材的爭議 http://distance.nkfust.edu.tw/discuss.htm
前晚半夜正準備入睡之際,突然接到爸爸的來電,想說這麼晚了,莫非有重大的事,心中馬上升起了一股不安的情緒,果不如其然,二姨丈在週五早上過世了,想著近幾年來,有幾位關係很親的親友相繼的過也,心中自是十分的不快。
昨天一大早偕同太太趕到高雄祭拜二姨丈,同時也趁機和久未謀面的親友們寒致意,再回到台東已是晚上了。
今早想說寫個作業吧!但心情還未完全的平復,所以就想開個飛機到綠島來一趟吧!或許這樣心情會好些。

上圖是台東豐年機場停機坪,我正要駕駛著西斯納172小飛機由豐年出發到綠島。在發完飛行計畫就滑行至22跑道準備起飛。由於模擬的氣候是取自高雄的氣象,所以天氣看起來有點濛濛的感覺




這是台東的空照圖,玩小飛機就要低空飛行才有感覺。這個場景是由一群熱心人士依台東的幾個地標重新建造的,有那魯灣飯店及旁邊的橋,還有人工湖及焚化爐,算是個非常不錯的場景了,和一些付費的場景相比其品質已不相上下了。




到了綠島了,天氣還是不清楚,不過總算看到跑道了。大家終於可鬆口氣,好好享受一下綠島的風情及海底溫泉。








這個綠島機場也做的不錯。也是眾人的心血之作,只能說我們真幸福,只因有這些人默默的在奉獻。真是感謝他們。





又回到了豐年機場,這次是由一般的慣用跑道04降落。想想最近不太常飛行,真的有這麼忙嗎?我自己都很懷疑。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RSS試用感


天啊!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呢?原本是要來修改文章的,結果竟變成刪除,所以只好重新再打一次字了,林老師的留言可能又要再一次了,對不起你,老師。

今天趁著上課的記憶還沒消失前,趕快上來複習RSS,並試用一下下。首先是將林教授的愛心給仔細的看了一回,並將重點給牢記。第一,要先註冊一個RSS READER。第二,將想要的網頁給訂閱。如此就OK了。

看看這是我今天的成果,真不錯,又有一點收獲和進步了。

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voicethread在教育上的可能應用

說真的,電腦科技的發展可用一日千里來形容,早期的DOS時代,只有單機的作業,要溝通還真是困難重重,只能憑藉那薄薄的5.25"磁片來達成,1.2MB的容量拿來打字是綽綽有餘的,但要存個影像或錄個語音就非常的不足。
隨個作業系統的改進及電腦硬體的大幅進步,更有甚者是網路的發展,讓一切看似不易達成的溝通,都成真了。多媒體影音發展也使個人傳銷可以突破巢臼,網路化也造就了個人化的趨勢予以擴大。
而教育也在思索如何應用此一趨勢而達教育目的。因為教育不再無上限的投資,而也朝經濟規模方向前進,有了廉價的電腦硬體及軟體,那教育就會發揮他那原本就佔優勢的創意了。
VOICETHREAD所給人的印象,不是死板板的文字介面,也不是只有語音,而是融合了兩者的優點,一舉呈現在大家眼前,有圖像,有語音,有文字,再加上可以邀請親朋好友一起為你加油打氣,共同營造一個類似社會社交活動的場所,如果你願意,尚可透過網路的傳輸將之公開於世人眼前,地球村的界限就更加的模糊了。
記得多年前的SARS危機,雖然已有網路可以提供遠距教學,但畢竟所需的硬體不是隨手可得,在操作上也要有專門的技術人員協助,若要做修改時,又得要重新來過。可是VOICETHREAD就不一樣了,只要教師將教材掃描完,將之上傳至網路上,再即時的編輯,加入文字說明、語音注解,如果發現有錯誤或有新注解、描述、新想法等尚可隨即的加以修改,學生也可在瀏覽時加上他的看法或回饋,這比之前的遠距教學有更低的成本、更大的彈性、更大的效益,這都符合目前大家對教育投資的期盼。
雖然這技術目前看起來非常的好,但明日或許還會有更好的技出現,或許像物理技術動畫、超立體空間影像或之前曾流行過的VR(虛擬實境)等,會再硬體更成熟後,可以為未來的教育注入另一股的新動力也說不定。

2007年10月7日 星期日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這是我BLOG的主題--飛行。

我嚮往飛行,雖然我已沒機會成為機師,在山川五嶽、五湖四海中盡情的遨翔,但我仍為那可在天際中飛行的物體所感動。

在一個午後到台東豐年機場跑道頭看飛機起降,那龐然大物只依靠著兩顆引擎,就帶著百多人,在極短的時間內到達目地的,真是人類地球村的一大功臣。

而飛機的起降,也可看到鋼鐵般的機體那溫柔的一面。
多年前的一個傍晚,全家到台東太平利家林道踏青,走著走著,不經意的發現這一幅美景就把它給帶了回家,永遠的收為己有。

常看了許多人至國外旅遊,拍回來的照片常讓我心嚮往,如如紗似夢的山景,如海天一色的島嶼風情,如清澈透明的沙灘.......等。

現在我也有這個機會捕捉仙境風情,想想,原來美景就在我身旁,只是我不曾去感受它的存在。
如果要你看,它像什麼?---海豚

在離台東富岡不遠處,有個小野柳,那兒有著鬼斧神刀的美景,等著你去一一細細品味。

由沙岩所組成的岩塊,在歷經大自然的洗禮雕琢後,猶如一隻躍出水面的海豚,加上天剛亮,柔合的陽光替牠穿上了一層淡玫瑰色的皮膚。

可愛嗎?那就去找牠吧!
這是台東美麗的都蘭灣一景

有時我喜歡拿著像機到處拍拍,雖然沒有任何的拍照技術可言,但我仍心嚮往之。

都蘭是台東北部近郊的一個阿美族部落,在海岸山脈最南端,它也幾乎是海岸山脈最大的海蝕崖,腹地寬廣,由都蘭山緩緩向太平洋沒入,遠看好像山海一體,這幅景像十分的柔合,彷彿兩者水乳交融一般。

關於我....

  在這一個新的學期,我選修了這一堂課--網路多媒體設計與研究,其實我是非常惶恐的,因我知道在網路的世界中不僅要求變,更要求新,這是一個講求效率及創意的時代,而我對這兩項要求卻都十分的不足,現在也只好硬著頭皮給走下去了。

  1964年出生在嘉義東石的一個靠海小村落,那兒大家都以曬鹽捕魚為生,沒有蒼綠的大樹與小草,只有一片白茫茫且發亮的結晶,並伴隨著赤辣辣的豔陽,在這兒我學會了游泳及愛好陽光的習性,只要有陽光我就好快樂,不僅代表生命得以永續,也代表著週遭親朋好友都有飯吃了。靠天吃飯就是這種寫照吧。

  隨著求學歷程的演進,生活範圍由鄉村到都市,我也由一個傻小子而成長為一位青年,在退伍後,我順利的考取台東地區的國中教師,教書歷程一直到今日,不知不覺又已過了十數年,去年才在同事的鼓勵下參加研究所考試,現在才能和其他同學共同求學新知。

我的個性:有時樂觀又有時悲觀(好像更年期到了)。

我的興趣:只要是會動的都好,特別是戶外活動,雖不專精,但也樂在其中。靜態方面則喜歡玩模擬飛行。 

優缺點:想不出有什麼優點,但有個最大的缺點--自信心不足。